紅龍果花期調節之研究

字體大小:A- A A+

論文名稱: 紅龍果花期調節之研究
研究生姓名: 江一蘆
指導教授姓名: 楊雯如、林宗賢
出版年: 2012
學校名稱: 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 園藝學研究所
關鍵字: 紅龍果、光週期、暗期中斷、日長、產期調節、部分呼喚、pitaya、photoperiod、night-break、daylength、off-season production、partial evocation
摘要: 台灣紅龍果(Hylocereus sp.)於5月至10月開花,9月至隔年5月抽梢,為了解日長對紅龍果萌芽時期及類型的影響,本研究於2006年1月至4月,藉由新枝條10%短截修剪,促使刺座於不同自然日長下萌芽,觀察芽體類型的轉變。紅龍果花芽初萌於4月,在營養生長轉變為生殖生長期間,可觀察到四類新生芽體,包括典型枝條、部分呼喚型枝條、部分呼喚型花苞以及典型花苞。其中,部分呼喚型芽體大量萌生於4至5月間,推估這時期的光周環境為花芽創始的要件。於2009年6月至12月試驗光週期對芽體萌發類型的影響。縮短夏季日長(8小時)可抑制枝條遠軸端的刺座萌生花芽,而且促使枝條近軸端抽梢。在9月秋分至12月冬至間給予暗期中斷,可以促使花芽形成。其臨界日長推估接近12小時。於9月秋分至隔年3月春分間,給予暗期中斷處理可以生產異時果。為提高紅龍果於冬季產期調節的萌花量,本試驗利用夏季持續疏花及95%重度遮陰的方式,抑制果實生產,並於秋冬季進行4小時暗期中斷處理,評估冬季產調後的萌花量。結果顯示,搭配重度遮陰與夏季持續疏花處理,來花枝率是對照組的2.6至3.3倍,分別為15.9%與20.3%。抑制夏季植株著果,可有效提高冬季產調萌花量。
資源連結: 前往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