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龍果果實生長發育之理化特性與採後生理之研究

字體大小:A- A A+

論文名稱: 紅龍果果實生長發育之理化特性與採後生理之研究
研究生姓名: 王蕙巧
指導教授姓名: 柯立祥
出版年: 2006
學校名稱: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 農園生產系
關鍵字: 紅龍果、果實生長發育、包裝處理、低溫檢疫、pitaya、fruit development、package treatment、quarantine of low temperature
摘要: 本研究係針對屏東縣長治鄉林氏農民所栽植之紅龍果(Hylocereus undatus Britt. & Rose),包括紅肉種及白肉種果實為材料,探討紅龍果果實發育期間之理化變化,果實採後生理及貯藏(0-25℃)包裝(裸果、PE袋旋口、PE袋密封、乙烯吸收劑配合PE袋密封及舒果袋配合PE袋密封)與低溫檢疫處理(0℃,15日)對果實品質、貯藏壽命之影響,以及果實糖類組成份等進行一系列探討。結果顯示,白肉種及紅肉種紅龍果不論在果實發育期間或貯藏期間,其呼吸型態均屬非更年型的果實,兩品種紅龍果在果實發育初期(10-20日),呼吸率有增加之趨勢,爾後隨著果齡的增長而下降,白肉種紅龍果以果齡15日之果實呼吸率為最高,而紅肉種為果齡20日者。就果實乙烯產生率之變化,白肉種紅龍果之果齡愈小則乙烯產生率愈高,爾後隨果齡增加而呈下降的趨勢,紅肉種之乙烯產生率與白肉種紅龍果有類似的變化趨勢,但紅肉種紅龍果的乙烯產生率高於白肉種紅龍果,在果實發育過程均無呼吸呼吸高峰及乙烯高峰出現。紅龍果果實在發育期間的鮮重、果長、果寬及體積等生長趨勢的變化均呈典型單S曲線,果實可溶性固形物(TSS)、果肉百分率、果肉及果皮乾物重均隨著開花後天數的增加而增高,而果實硬度、可滴定酸含量(TA)、果皮厚度、果皮百分比及果肉含水率均隨果實發育而呈下降趨勢。果實的色澤變化部分,在果實開始轉色時(25日),果實亮度及色相角度快速降低,而色彩濃度則呈上升之趨勢,兩品種紅龍果成熟時果皮皆呈現紅色色澤。紅龍果果實以PE袋配合舒果袋密封包裝後,能有效延長果實貯藏壽命,白肉種紅龍果於0℃貯藏之果實貯藏壽命為37日,而紅肉種為35日,雖果實有輕微寒害,但仍具商品價值;而5℃貯藏之果實無寒害徵狀,白肉種紅龍果果實貯藏壽命可達31日,而紅肉種為27日。低溫貯藏之(0-5℃)紅龍果果實,TA含量隨貯藏期間的增長而呈緩慢的增加,而果實糖酸比則成下降之趨勢,在10-25℃貯藏紅龍果,果實TSS、TA及維生素C含量均隨貯藏天數的增加而降低,糖酸比則隨貯藏天數及貯藏溫度的增加而快速上升。包裝處理對果實貯藏品質之影響不明顯。白肉種及紅肉種紅龍果成熟果實之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以果心部位較高,可滴定酸(TA)含量較低,而近果皮部位之TA含量較高,因此果心部位之糖/酸比高,而近果皮部位之糖/酸比較低。果實中主要糖類為果糖、葡萄糖及麥芽糖,而檢驗不出有蔗糖成分。紅肉種及白肉種紅龍果果實經低溫檢疫(0℃,15日)處理後,移至10℃及25℃貯藏,果實移至10℃經6日貯藏後,外觀有寒害症狀產生,而果實硬度、pH值、糖酸比均較持續在0℃貯藏之果實有提高之趨勢,而回溫25℃貯藏之果實易腐敗。
資源連結: 前往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