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龍果採後真菌相調查與車前子煎汁液處理效果

字體大小:A- A A+

作者: 葉士財、謝慶昌、Yeh, Shih-tsai、Shiesh, Ching-chang
刊名: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
期刊所屬國別:
出版年: 2017
關鍵字: 紅龍果採後病害、分子輔助鑑定、溫度、車前子煎汁液、Pitaya fruit rot、Molecular identification、Temperature、Plantago asiatica extract
摘要: 利用真菌ITS序列進行分子輔助鑑定紅龍果之採後真菌種類,將PCR反應後產生之產物委託源資生物技術公司解序,將其結果上傳於NCBI基因庫中比對,分析發現有Bipolaris cactivora、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Fusarium oxysporum、Fusarium sp.、Fusarium dimerum、Aspergillus sp.、Alternaria alternata、Alternaria carthami、Dothideomycetes sp.、Diaporthe endophytica及Cladosporium sp.等11種。以車前子煎汁液稀釋20倍處理市售白肉紅龍果後,為調查處理後貯藏期間的罹病度,將果實在10℃、15℃、20℃、25℃及30℃等5個溫度貯藏21天,於10℃處理組比對照無處理,可延遲8天發病,其次分別為15℃(延遲4天發病)、20℃及25℃(延遲2天發病),如置於30℃,可延遲1天發病。因此以10℃貯藏效果最佳,第19天開始發病,對照組則早在第11天發病,貯藏至21天,處理組罹病度在25%,對照組罹病度在55%,同上試驗處理市售紅肉紅龍果,將果實於10℃貯藏14天,處理組比對照組,可延遲7天發病,其次分別為15℃(延遲6天發病)、20℃(延遲2天發病)、25℃(延遲1天發病),置於30℃與對照無顯著性差異,貯藏至14天,處理組罹病度在6.3%,對照組罹病度在18.8%。因此,兩種紅龍果之病害隨溫度升高,貯藏之罹病度也隨之升高,且壽命變短。
資源連結: 前往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