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11 月
論文名稱: ‘珍珠’番石榴幼果採後乙烯生合成與褐化相關性及醣類鉀離子及植物生長調節劑對其之影響 |
研究生姓名: 林蒂盈 |
指導教授姓名: 謝慶昌 |
出版年: 2017 |
學校名稱: 國立中興大學 |
系所名稱: 園藝學系所 |
關鍵字: 番石榴;幼果;乙烯;褐化;醣類;鉀離子;生長調節劑;Guava;fruitlet;ethylene;browning;sugers;potassium;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摘要: 非更年型‘珍珠拔’番石榴在幼果期具有擬更年型現象,而在成熟後即喪失乙烯大量生合成之能力。本試驗進一步驗證‘珍珠拔’番石榴幼果期之擬更年型現象及果實生長期間之呼吸率與乙烯釋放率之變化,並探討乙烯與其幼果採收後褐化之相關性,並透過處理篩管液之相關成分以探討此現象發生之原因。 ‘珍珠拔’番石榴果實生長屬於雙S型曲線,而在幼果期會有乙烯高峰產生,其中以花後2週之果實有最高之乙烯釋放率,並在果實進入生長緩慢期後逐漸喪失乙烯大量生合成之能力,呈現非更年型果實之特徵。 花後2週之‘珍珠拔’果實在採收第1天會有較高之乙烯釋放率,第2天下降後逐漸升高,至第4天達到高峰之後下降,果實則在第5天開始褐化,至第6天完全褐化。果實phenylalanine-amino lyase (PAL)活性在採收第1天較高,而在其後數天維持穩定,而總酚類在果實中的含量達鮮重之0.8-0.9%,並在褐化開始產生之採收第5天開始下降,並於第6天果實完全褐化時大幅減少,可溶性蛋白的變化趨勢與總酚類化合物相似,推測在褐化開始發生時會做為基質而被消耗。總游離胺基酸含量則在採收後逐漸升高,並於採收第4天及第5天升至最高,此時乙烯釋放率也較高,而peroxidase (POD)及polyphenol oxidase(PPO)活性也在第4天時有偏高之趨勢,而在褐化過程中逐漸下降,推測POD及PPO之作用為累積褐化物質之前驅物,而在細胞在老化過程中區隔作用消失後使褐化開始產生。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ic acid (ACC)含量變化大致與乙烯釋放率變化趨勢相同,而ACC oxidase (ACO)活性則在採收第1-5天沒有顯著差異出現,因此主要影響乙烯釋放率的關鍵應為ACC合成酶之活性上升使ACC含量增加,而大量產生乙烯。 以2% sucrose及100ppm 6-Benzylaminopurine (6-BA)處理花後兩週‘珍珠拔’番石榴果實可以使果實在採收第6天之褐化狀況較緩和,且6-BA處理能防止果實脫落。而處理2% sucrose、1000 ppm 鉀離子及100 ppm Gibberellins (GA)可使果實在採收第1天之乙烯釋放率較低,以醣類處理之果實其乙烯釋放率及褐化程度均較對照組為低,應為醣類可供應果實養分使果實之老化受損程度趨緩,而以低濃度indole butyric acid (IBA)處理則可略為減少乙烯釋放率,但並無法減緩果實之褐化,其餘處理則對乙烯釋放率較無明顯影響,應並非影響乙烯釋放率之主要因子,而各處理對於POD及PPO活性影響則較不明確,但大多與對照組無顯著差異。 |
資源連結: 前往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