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紅龍果與印度棗田間到採後技術防治冷鏈過程之貯藏期病害

字體大小:A- A A+

計畫名稱: 整合紅龍果與印度棗田間到採後技術防治冷鏈過程之貯藏期病害
計畫主持人: 林筑蘋
共同計畫主持人:
計畫編號: 111農科-5.3.3-南-N1
計畫主管機構: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計畫執行機構: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作物環境課
全程計畫年: 111
關鍵字: 壓差預冷;貯藏期病害;田間病害管理;印度棗;紅龍果
摘要: <P>紅龍果與棗為臺灣重要的熱帶經濟果樹,在冷鏈過程中果品常因褐斑病、炭疽病、果腐病及濕腐病等由病原菌引發之「貯藏期病害」降低商品價值,導致果實貯運不易。目前多以採收後處理做為防治手段,然而可能預冷不確實,或是預冷處理雖能使果實達到保鮮作用,但不足以完全遏止耐冷病原菌發病。紅龍果方面,經先期研究,確定多數貯藏期病害係由田間感染,且難僅透過採後處理大幅降低病害發生率,而本研究團隊已初步開發單點式之防治技術防治,然缺乏整合各技術之測試,亦缺乏場域實證以因應田間多變之變因。本計畫預計於紅龍果產銷班1處、昕田合作社與裕泰農場合作,透過個別確立田間、採收後病害防治管理模式(包括田間套袋配合用藥、採收前夕施用次氯酸水、測試浸泡高安全性藥劑、壓差預冷等;原109年測試之紅龍果可食性披覆材料及非農藥防治資材防治病害與降低鱗片萎凋試驗,因為每批次降低損耗率效果不穩定,故先暫緩),輔導農民自田間即開始防治。此3處紅龍果場域保守預估全年冷鏈時期損耗率大約為20%-30%,櫥架後60-70%以上,本計畫研擬之防治措施已知在外埔產銷班處可再降低櫥架損耗率至少39.2%以上,防治率達72.2%以上。棗方面,目前缺乏貯藏期病害基礎研究,病原菌以及其生態調查資料尚未建立,急待研究資料供進階應用。本計畫預計透過調查冷鏈過程病害相與生態調查,並以之為基礎,篩選化學藥劑及非農藥防治資材、採收後資材處理及改善貯藏場所流程等,於裕泰農場(棗損耗率20%)實測並調整操作模式,期能降低損耗率20%以上,可增加每年至少70萬收益。綜合以上,本計畫擬於場域逐步實測一系列之「田間到採後之整合式管理技術」,並已於第一、二年有初步成果,期未來待技術更成熟可提供產業服務團利用,短期而言降低病害發生率以減少損失;長期而言,因為貯藏期病害常在貯運過程中發病,消費者或外銷國家到貨及櫥架品質不佳,進而影響下次訂購意願。透過本技術之開發期能降低發病率,間接加強消費者或外銷國對臺灣紅龍果與棗信心,擴展臺灣農產品海內外市場。本計畫擬透過舉辦觀摩會、文宣宣傳品或者座談會等方式,向生產方與供貨商說明,以期將技術落地並擴散。</P>
資源連結: 前往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