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面載入中請稍後...
Slide 1
Slide 2
Slide 3
Slide 4
   
關閉導覽

蔬菜花卉的「回春」高手 林棟樑的採後人生30載

農產品冷鏈知識整合平台 > 專欄報導  > 蔬菜花卉的「回春」高手 林棟樑的採後人生30載


蔬菜花卉的「回春」高手 林棟樑的採後人生30載

字體大小:A- A A+

蔬菜花卉改良–農業改良場–林棟樑博士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全民瘋搶蔬菜箱,要吃到一口新鮮蔬菜,需要許多人的成全。蔬菜水果是會呼吸的,農產品的賞味期是在跟時間賽跑,採摘下來後會帶有呼吸熱和田間熱,加上長距離長時間的運輸後,水果、蔬菜迅速萎縮,鮮度降低,導致產品腐敗損耗,因此採後處理是保鮮的關鍵。

 

「完成90%,但缺少這後面的10%,就可能會讓你前面的努力都白費了。」這是林棟樑博士對採後處理核心價值所下的註解。談起為蔬果花卉「凍齡」「保鮮」,就一定得提到曾經是台南區農業改良場採後處理一哥的林棟樑,30年的公職生涯,他為許多農產品建立貯藏保鮮技術標準作業流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採收後的預冷技術,造福許多農民,使得林棟樑獲得農委會94年優秀農業從業人員獎的肯定!

林棟樑(中)輔導結球萵苣外銷團隊
林棟樑(中)輔導結球萵苣外銷團隊

學生時代的林棟樑以優異成績考進中興大學園藝研究所,最初較偏重傳統育種實驗,當時楊祥發院士的一篇期刊論文「乙烯生合成途徑」吸引林棟樑的興趣,讓他注意到採後處理在學術上的突破性發展,也啟蒙他往後的採後人生。退伍後的林棟樑因為一連串陰錯陽差選擇先到台南場工作。當時,台南場的場長因為離開在即,正需要計畫有人接手,林棟樑的到來順勢接下計畫主持人。在較少前輩可諮詢的情況下,林棟樑邊學邊做將台南場既有的設備逐步完善。

 

早期許多人並不知道什麼是預冷,認為蓋一個冷藏庫就是在做預冷,但其實兩者是不同的概念。林棟樑說,一箱菜放到冷藏庫裡到隔天,菜的中心溫度可能還有10幾20度,不可能那麼快降溫,可是如果幾個小時內馬上要運出去的話,就很容易萎縮損耗,而預冷就是要在短時間之內降溫。國內蔬菜預冷最早是水冷為主,80年代時,氣冷式的壓差預冷技術漸漸被使用,意即在一個冷藏庫裡加一個抽風的設備,讓空氣迅速冷熱交換。當時,他試著將書本上的壓差預冷應用在實際操作上,建立葉菜類壓差預冷標準作業流程。後來梓官鄉農會率先採用並蓋了壓差預冷的冷藏庫,結果葉菜類的耗損率減低、新鮮度提高,梓官鄉農會剛好是左營國軍膳食的供應商,獲得軍方的肯定,規定國軍膳食供應商都必須具備壓差預冷設備才具有供貨資格。從此,林棟樑全省跑透透、邀約演講不斷,預冷的觀念隨著他的解說示範逐漸被重視與接受。後來,比壓差預冷效果更好的真空預冷技術出來了,雖然設備費用高出許多,但因有壓差預冷這段歷程,因此真空預冷很快就不推自廣了。

林棟樑(右)指導真空預冷機操作
林棟樑(右)指導真空預冷機操作

相對於壓差預冷需要2、3個小時才能降溫,真空預冷大概只要半個小時就能完成。當時台大農機系李允中老師在雲林組裝一臺真空預冷機給合作農場免費使用,由林棟樑建立真空預冷標準作業模式,教導農民如何使用,大幅縮短短期葉菜類的預冷時間,從結球萵苣、高麗菜、青花菜、菠菜、小白菜到芥藍等等,不僅省時省力,而且有效提升蔬菜貯藏的成功率,使得臺灣蔬菜外銷有如神助,尤其是國產結球萵苣市場到貨品質優於美國。從2001年起開始外銷,到2012年時外銷量已達到8311公噸,主要外銷國是日本占69%,其次是新加坡、韓國等,甚至到了2015年,單是外銷日本就達到8825公噸。由於林棟樑把蔬菜類採後處理的預冷做得有聲有色,後來甚至連種植花卉的產銷班都找上門來,尋求協助延長花卉的保鮮期,首先登場的就是火鶴花。

 

林棟樑回憶,當時台南縣六甲鄉有個產銷班,原來的品種邱比特紅色火鶴花耐貯運,外銷日本沒有太大問題,但是發展已經到了瓶頸;為了提高競爭力,花農們決定改種新品種,卻發現保鮮出了問題,不但貯藏後壽命短而且葉形苞片容易有黃綠化的現象,由於花農們已經種植不少面積,只好拿到台南場向林棟樑尋求協助。林棟樑解釋,切花保鮮基本就是三樣:水分、糖分和乙烯。文心蘭在長途運輸中會碰到由乙烯引起的落花問題,所以可採用乙烯抑制劑來改善;洋桔梗則必須將切花基部放在含糖及抑菌劑的保鮮液中保鮮,再用乙烯作用抑制劑燻蒸處理;至於新品種的火鶴花,經實驗發現乙烯、糖分對它都沒有影響,唯一有效的就是殺菌劑,而殺菌劑成本最低的就是漂白水,於是林棟樑研發出保鮮劑的配方,由改良場無償提供濃縮液給農民使用。

 

除了保鮮劑外,由於火鶴花還會有寒害,因此溫度管理非常重要!林棟樑說,當時有一個很重要的規定就是,配合貨櫃下午4點到場,農民必須在中午12點前將採收的火鶴花送進冷藏庫,這樣一來至少有4小時的時間來降溫,如果12點以前不能送來,就必須等到一星期以後的下一批,沒有這樣的嚴格管控,火鶴花的預冷時間一旦不夠,就容易產生風險管理的問題。就這樣,在林棟樑大力為新品種火鶴花「保鮮凍齡」下,海運的品質甚至比空運還要好,火鶴花的外銷量也從原來的1年30幾萬枝以倍數成長,到了民國90年增加到700多萬枝,成為日本市場最大的進口國。

林棟樑(右)指導大型冷藏庫貯藏技術
林棟樑(右)指導大型冷藏庫貯藏技術

談起那段在田間與農民打拚的日子,林棟樑強調,說服溝通的過程很重要!首先必須建立自己的專業,就如同自己研發了火鶴花的保鮮劑,農民發現你具備這樣的能力,就可以接受你的想法和作法。林棟樑還舉例,當時洋桔梗的保鮮已經有農民在做,但因應外銷要從空運改為海運,他覺得自己的保鮮劑處理模式會比原有的好,只是要如何說服呢?他將有保鮮劑處理的實驗材料放在集貨場,利用一個星期的時間,讓農民去觀察自己對照組與保鮮劑處理組的表現,證實處理組確實比對照組好上許多,於是農民就願意去改變。

 

有句話說「行百里路半九十」,這是採後處理的核心價值,完成90%但缺少後面的10%,就可能讓前面的努力都白費;如果花了很多精神在生產面,但處理面沒做好就很容易造成20%-30%的損耗,而要在田間增產20%卻是相當困難的。也因此,林棟樑建議,要建立採後處理知識傳承資料庫。他回想以前去UC Davis(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參觀時,抱回許多現在都還很有用的資料、參考書或技術手冊,後來有的被借走沒有還回來,可見很多人都有需要,但在臺灣就是找不到這樣的技術手冊或資料庫。林棟樑認為,現在UC Davis已經可以讓使用者以「作物」名稱來搜尋,比如說打入「番茄」,番茄的採後處理相關知識就會出來,但畢竟是英文,對臺灣農民來說使用不易;既然國內也有許多專家都發表過論文,也散落在各地,在網路發達的今天,是否可比照建立類似的資料庫或技術手冊,讓知識經驗得以傳承,造福更多的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