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疫情影響,今年水果產銷受到嚴峻考驗,加強外銷是分散風險的必要手段,水果外銷要維持好的品質,冷鏈採後處理是關鍵。談到臺灣水果外銷的採後處理,就不能不提到中興大學園藝系副教授謝慶昌,出身農家的謝慶昌深深了解農民耕耘的辛苦,他從田間觀察、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為許多園產品開發採後處理技術,協助農民應用於田間。「做好五度五關的管理,也就是溫度、濕度、氣體濃度、成熟度、速度,就不會有問題。」這是投入一輩子研究心血的謝慶昌,對採後處理的實證心得。
談起與「採後處理」的緣份,謝慶昌謙稱「那不是喜歡,就只是工作。」原來,從小謝慶昌在屏東的老家是以務農為業,種植水稻和蔬菜,大學畢業後他打算回家繼承父業–種田,卻在回家的路上不斷思索「都讀完大學了,為什麼還要種田務農呢?」,這一念之間也改變他往後的職場生涯。但是不種田要做什麼呢?謝慶昌說,大學期間「我一週7天有4天上山打工,成績全班倒數第2名畢業,交了個女朋友她卻是全班第2名。」或許是受到女朋友的鼓勵,謝慶昌轉個念決定報考研究所。為了考上研究所,謝慶昌可是做足了功課盤點「勝算」,最後選擇當時很冷門、也很少人報考的臺灣大學園藝所的採後處理組,「因為錄取分數不高,所以我就考上了。」為了有機會當公務員,謝慶昌還去考了高考,結果蔬菜、果樹、花卉都考到70、80分,唯獨採後處理跟加工這科不及格,「表示說我並不是喜歡採後處理,它只是一個工作。」儘管如此,謝慶昌還是一頭栽進採後處理的研究領域,一做30幾年,以另一種方式持續「務農」。謝慶昌回憶,1980年代,臺灣南北車程不過八個小時,根本不需要採後處理;直到1990年代,農業政策轉向外銷,「採後處理」開始受到重視、甚至爆紅。舉凡芒果、木瓜、柿子、香蕉、荔枝、龍眼,都有謝慶昌努力的身影,他可以說是臺灣水果外銷不可或缺的關鍵力量。
以芒果為例,臺灣芒果的種植面積將近1萬6千公頃,以台南的產量居全國之冠。1973年,農委會將玉井設為全臺第一個愛文芒果生產專區,確立「芒果之鄉」的地位。有一年,芒果只開花不結果,謝慶昌從田間研究發現,由於芒果花有腐臭味,蜜蜂不愛卻吸引綠頭蒼蠅駐留,於是他改用臭魚、豬內臟吸引綠頭蒼蠅來為芒果授粉,結果一公頃產量原本只有10噸的芒果園大幅增加到40噸。
然而1981年,遇到芒果大豐收,當年玉井農會只好把過剩的5萬公斤芒果倒入曾文溪。為了不讓農民心血化為烏有,謝慶昌不但以芒果產銷為題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外,還親自前往日本考察芒果市場發展,他發現,臺灣外銷缺乏策略和產業分工。當時臺灣省青果社東京分社只有5個人,每年光是販售400萬箱香蕉就人仰馬翻,根本沒有餘力銷售芒果,使得芒果在日本處於「不是沒有銷路,而是沒有人負責賣」的窘境,只能當成禮品贈送給日本商社,並不是真正的外銷。直到後來青果社改變政策,決定拓展芒果銷日市場,謝慶昌為了研究並精進芒果採後處理技術,大膽使用一整個貨櫃的芒果來試驗,期間一度因為農民不願意賣芒果給他,讓他挨家挨戶去拜託集貨,就這樣鍥不捨花了將近3年的時間,建立一套完整的標準作業流程,讓芒果運送到國外時依舊保持鮮度,不但大幅增加芒果銷日的噸數,價格也跟著水漲船高,這套流程甚至一直沿用至今。
謝慶昌育出的台中一號芒果,具有珍珠奶茶味道,已獲品種權並技轉推廣農民種植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維持外銷芒果的品質,謝慶昌說,當時實驗數據支持的策略是用8分熟的芒果,採後壽命才會長,才送得到目的地,但是如何判斷成熟度是一門技術。由於8、9分熟的芒果密度大於1,丟入水中會沉下去,因此「水檢」成為選別最方便的方式,沉下去的可用,浮上來的則退貨。謝慶昌回憶,一開始現場包裝場的業務員急得都快哭了,因為農民採來的芒果丟進水中,只有一兩顆沈下去,95%都是浮起來的,根本沒有量,還惹得農民們群情激憤!當時農民還有一種技術,就是跑回果園採一顆已經熟的芒果,回到包裝場丟進水中,結果就浮起來了,試圖用這種方式反駁水檢方式不可靠,因為連熟的芒果都沉不下去。面對這種火爆場面,謝慶昌不慍不火地叫業務員拿出一把刀子,切開那顆浮起來的「熟芒果」,看看是哪個農民採的,請他自己吃掉,「這個農民一吃,就從旁邊溜掉沒聲音了。」從此「水檢」變成一種固定的技術。「跟農民打交道需要技術!」從實驗室到田間,謝慶昌用心與農民搏感情溝通,這也讓他成為果農心中有求必應的謝教授。
除了芒果之外,其實謝慶昌早在博士班畢業後即專做柿子的相關研究,2008年柿子因為生產過剩價格大跌,他研發出真空脫澀技術,協助農民做好採後處理。由於傳統的石灰水脫澀法,外表呈現白粉,外觀較不討喜也不適加工,而二氧化碳法或酒精脫澀法也都會造成果實軟化,謝慶昌運用真空密封袋抽走空氣後形成無氧環境,不但設備簡便、花費成本低,農民接受程度高,最重要的是,真空脫澀後的柿子每公斤可提高2-3倍的價錢,大大提高農民的收益。「採後處理是實用科學,不在實驗室裡做。」這是謝慶昌的研究實踐哲學!
還有一項令人津津樂道的是,許多人都吃過或聽過中興大學農學院有兩大明星商品:葡萄和高山茶,這也是謝慶昌的傑作!他從2009年起擔任興大園藝試驗場場長,除了授課外,還成為農企經營的謝老闆,謝老闆推動自然農法栽植高山茶,以安全用藥精神培育高品質巨峰及蜜紅葡萄。他回憶,當年台大走的是立體栽培的德國系統,而興大走的則是水平栽培的日本系統,後來興大勝出成為臺灣葡萄研究重鎮。在謝慶昌推動品牌化的努力下,興大葡萄寫下30分鐘完售800盒的盛況,甚至有女學生因為被老師交辦卻沒有買到葡萄,哭著不肯走,「我只好叫學生捐出一盒來。」可見這葡萄有多麼好吃和搶手!雖然興大葡萄如此受歡迎,謝慶昌最常講一句話卻是:「如果葡萄可以砍掉,沒有歷史包袱的話,我一夕之間就可以把葡萄砍光光了。」原來,當時辛苦種的葡萄是賣一箱賠一箱,葡萄培育技術門檻高,從開花到收成需要150天,可是當甜度長到15度時就會出現晚腐病,晚腐病可以說是葡萄的癌症,為了避免晚腐病,農民通常會在120天左右即採收,但興大葡萄堅持150天才收成,結果耗損相當大,常常採收100公斤,可賣的還不到20%。謝老闆說,他只好用高山茶賺的錢來補貼種葡萄虧的錢,但堅持品質的結果就是興大葡萄有口皆碑。
謝老闆的堅持還不只是這樣,他說,銷售葡萄的成就感就只有那短短的30鐘,因為當時葡萄會落果、發霉、流汁,為了了解原因,他自己跑去園區觀察,發現學生包裝好的葡萄並沒有送進冰庫。學生說「葡萄不能冰,冰了會沒有果粉。」「是果粉重要?還是爛掉重要?下次一定要進冰庫!」這就是謝老師,現場觀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擔任場長多年的謝慶昌,成功開發多項採收後處理技術與專利,包括木瓜外銷處理作業流程技術、甜柿熱處理及貯藏技術、利用熱風處理抑制甜柿寒害技術、龍眼及荔枝套袋增產技術等,並將技術移轉應用於田間,達到安全增產、防止裂果寒害、提高農產品貯運壽命,讓他在2017年當選全國十大傑出農業專家,可說是實至名歸。對於轉個彎造福更多農民,謝慶昌也語重心長地提醒年輕人,農業這條路很辛苦,如果沒有興趣、沒有理想的話,大概做不下去。「如果單純以賺錢為目的的話,這個行業絕對是不好的一個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