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農業與食品供應鏈的延長,冷鏈技術成為確保食品新鮮度與品質的重要環節。而在冷鏈技術的領域中,氣調貯藏(Controlled Atmosphere Storage, CA)與氣變包裝(Modified Atmosphere Packaging, MAP)技術的發展,為延長果蔬產品的保存期限,並減少在運輸過程中的損耗,帶來了突破性的進展。

氣調貯藏技術的原理與應用
氣調貯藏技術是一種透過調整儲藏環境中氧氣、二氧化碳與氮氣等氣體濃度的技術,來延緩果蔬等農產品的呼吸作用,減緩其成熟速度,從而達到延長保鮮期的目的。該技術主要應用於蘋果、梨、桃等耐低溫儲藏的水果,並逐步推廣至其他果蔬類型。
林慧玲教授回憶她最早接觸這項技術時,氣調貯藏仍是一個較新的領域。「當時,我們對於氣體對水果貯藏品質的影響了解有限,但我意識到這項技術有巨大的潛力,尤其是在延長水果的保鮮貯運方面。」林慧玲說。她的研究團隊投入了大量時間,研究不同水果對於氧氣和二氧化碳濃度的敏感度,並成功找到了最佳的氣體濃度配比。
例如,在國外蘋果的貯藏過程中,氧氣濃度需要保持在極低水平,而二氧化碳則需要維持在一定濃度,以維持鮮度及品質,防止生理劣變而造成腐損。這項技術的成功應用商業化蘋果的保存方法,可延長貯藏壽命至數個月甚至一年,並且在運輸過程中均能保持優良的品質。
專注熱帶水果的挑戰
熱帶水果的貯藏與溫帶水果相比有更大的挑戰,林慧玲教授解釋道:「熱帶水果的呼吸速率更高,這意味著它們成熟、後熟、老化的速度非常快,在運輸過程中經常會過熟甚至腐爛。」這使得研究如何延長熱帶水果的保存期限變得至關重要。她的研究逐漸轉向於不同氣體濃度對於主要銷果品貯藏效果的影響。
林慧玲的研究團隊進行了大量的實驗,透過不同氣體組合來調節水果的貯藏環境,尋找最適合的氣體濃度組合來延長水果的貨架壽命。她回憶道:「我們當時遇到了很多挑戰,不同的水果對氣體的反應並不相同,有些水果對氧氣的敏感度非常高,而有些則需要更高的二氧化碳濃度來維持鮮度及抑制果皮褐化腐爛。」經過數年的研究,林慧玲團隊成功開發出了一套專門針對熱帶水果的氣調技術,未來將評估其提升效益,及產業商用模式應用之可行性。

氣變包裝技術的突破
相較於氣調貯藏,氣變包裝技術則是針對較短期的貯藏需求,尤其適用於超市的零售環境。氣變包裝技術的原理與氣調貯藏相似,透過密封包裝來調節袋內氣體組成。林慧玲指出:「氣變包裝不僅能延長產品的保存期,還能維持產品的外觀與口感,這對於消費者來說尤為重要。」
在這一領域,林慧玲的團隊進行了多項創新研究,尤其是針對臺灣本地的水果,如芭樂。她提到,這些水果的呼吸作用較為劇烈,特別是在高溫下容易腐爛。透過精確調整包裝內的氧氣與二氧化碳比例,她的團隊成功地延緩了水果的成熟速度,並減少腐損率。她強調:「這項技術的成功應用,使得臺灣的水果在出口至其他國家時,能夠保持較長的保鮮期。
邁向未來:持續精進的願景
林慧玲表示,她將繼續專注於將氣調技術與新興蔬果保鮮科技相結合,以提升臺灣農產品的全球競爭力。「我希望我們的研究能夠幫助臺灣農業在國際市場中佔據更多優勢,並實質改善農民的收入。」她特別指出,氣候變遷帶來了新的挑戰,未來的研究方向將需要更具創新性和應對性,以因應全球環境的劇變對農業產生的深遠影響。
未來的冷鏈技術研究將不侷限於現有的果蔬貯藏技術,還將探索如何應對極端氣候下的保存技術。「我們需要的是更具靈活性和前瞻性的研究方案,這樣才能有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農業挑戰。」透過不斷創新,林慧玲相信她的研究將繼續引領蔬果保鮮貯藏技術的發展,並為臺灣農業帶來更多的突破與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