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面載入中請稍後...
Slide 1
Slide 2
Slide 3
Slide 4
   
關閉導覽

致力於冷鏈技術的傳承與創新:林慧玲教授的科研之路

農產品冷鏈知識整合平台 > 專欄報導  > 致力於冷鏈技術的傳承與創新:林慧玲教授的科研之路


致力於冷鏈技術的傳承與創新:林慧玲教授的科研之路

字體大小:A- A A+

林慧玲教授,一位活躍於臺灣農業科技領域的學者,憑藉她在中興大學園藝系的專業背景,持續推動著臺灣農產品的冷鏈技術發展。她與團隊不僅在實驗室中進行深入的研究,還將這些技術應用於實際的產業操作,努力讓臺灣的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展現出更優質的形象。

圖 1 番石榴長程貯運至美國超市(圖片由林慧玲教授提供)

早期研究經歷

林慧玲的學術之路始於她在園藝學的深造。她的博士論文探討了番石榴果實成熟過程中的生理變化,特別是關注於如何延緩果實老化,保持果實的新鮮度。她說:「當時,我對於果實成熟過程的複雜性感到驚訝,從色澤、口感到香氣的變化,每個階段都充滿了未知與挑戰。」這段研究經歷奠定了她在蔬果貯藏技術領域的基礎,並逐漸轉向於氣調技術(Controlled Atmosphere Storage)應用在長程貯運保鮮之研究。

林慧玲老師回憶,當她第一次接觸氣調貯藏技術時,這是一個嶄新的領域。當時國外的技術主要應用於延長蘋果、梨等耐儲藏水果的貨架壽命。「這項技術對我來說是一個革命性的發現,它透過調整儲藏環境中的氣體組成,能有效減緩果實的呼吸作用,延緩老化過程。」她開始著手研究如何將這項技術應用於更多不同的果蔬類型,特別是針對熱帶和亞熱帶水果,如百香果、印度棗等,這些水果在高溫環境下容易快速腐爛。

圖 2 林慧玲教授(圖片由林慧玲教授提供)

冷鏈技術的突破:從實驗室到產業應用

臺灣番石榴外銷貯運上一直遇到品質不穩定的問題,因此教授帶領團隊投入番石榴貯運標準化流程建立之研究,林慧玲回憶道:「我們這個輸美的一個示範計畫,主要就是依據我們過去兩年執行冷鏈流程所做出來的標準條件,進一步模擬大量貯運測試,再進入實證外銷美國市場,希望讓輸美的果品能夠減少損耗,提升可售率。」這一計畫不僅僅是實驗室研究的延伸,更是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產業應用的關鍵一步。

在這個計畫中,林慧玲帶領團隊進行了大量的模擬試驗,嘗試在真實環境中檢驗冷鏈技術的有效性。「我們的目標是通過這次示範,讓業界了解整個從採收至外銷目標市場保鮮貯運流程,增加貿易商外銷番石榴至美國的意願及信心。」林慧玲強調,這些實驗不僅僅是技術的驗證,更為業界提供一個可操作的標準流程。

挑戰與解決方案:降低寒害與凍害

在2019年,美國首次開放台灣番石榴的輸入,但第一次到貨時出現了介殼蟲問題,隨後幾櫃的到貨品質也不穩定。林慧玲說:「我們發現,貨櫃溫度如果設定太低,就會引發果實寒害和凍害。因此,我們重新檢討流程,設定了一個既能達到低溫檢疫規範,又能確保番石榴到貨品質的條件。」這些調整大大提升後續的貯運品質,使臺灣的番石榴能走進美國市場。

「我們在去年(2022年)11月底至12月進行了一次40尺貨櫃到美國的果品實證測試,這次測試非常成功,果品的到貨品質達到了很高的可售率。」林慧玲回憶道。這次測試結果顯示,臺灣番石榴輸美冷鏈全鏈串接是為關鍵保鮮技術之重大突破,也讓業界看到了冷鏈技術在提升生鮮園產品競爭力。

協作與創新:學研與產業的緊密結合

在2023年國家農業科學獎中,林慧玲教授帶領團隊以「臺灣優質番石榴全程冷鏈,串接遠征國際市場」參賽,榮獲產業領航組優選獎。林慧玲教授深知,科研的成功離不開團隊的合作和產業的支持。在這個冷鏈技術的計畫中,她的團隊包括了中興大學、宜蘭大學、農科院、台中區農業改良場以及多家企業合作夥伴,如盈全國際開發有限公司和萬海航運股份有限公司。林慧玲說:「這是一個學界、學研與產業結合的團隊,很難得我們以這種形式來參加國家農業科學獎。」

這種跨領域的合作不僅促進了技術的落地,也為臺灣的農產品冷鏈技術建立了新的標準。林慧玲指出:「我們的新創模式是與業界真正落實我們的一些試驗結果,並逐步導入關鍵技術。」這些技術的標準化不僅提高了生鮮產品的品質,也為臺灣農產品開拓遠程國際市場提供穩定的品質供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