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名稱: 臺灣紅龍果莖潰瘍病菌族群藥劑感受性分析與半選擇性培養基之開發 |
研究生姓名: 葉俊毅 |
指導教授姓名: 謝廷芳、鍾文鑫 |
出版年: 2022 |
學校名稱: 國立中興大學 |
系所名稱: 植物病理學系所 |
關鍵字: 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紅龍果、藥劑敏感性、選擇性培養基、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dragon fruit、pitaya、fungicide sensitivity、semi-selective medium |
摘要: 紅龍果莖潰瘍病為紅龍果重要真菌性病害之一,其病原為 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可為害紅龍果的莖、花苞及果實,在肉質的葉狀莖上造成黃色至橘紅色壞疽、潰瘍、穿孔及木栓化等病徵。果實受害時,也會出現黃色至褐色壞疽病斑,導致賣相不佳而影響經濟價值,現今臺灣主要以田間衛生管理及噴灑化學藥劑為主要防治方法。該病害於 2012 年首次在臺灣被報導後,雖有研究陸續針對 N. dimidiatum 進行藥劑篩選,但臺灣迄今仍無登記的防治藥劑。目前全球除了缺乏 N. dimidiatum 族群對於藥劑感受性變化的相關研究,且該病原菌在田間的殘存仍尚無簡單的偵測與鑑別方式。因此,本研究針對不同時間在臺灣各地所採集的 N. dimidiatum 族群,測試不同族群對於登記在紅龍果炭疽病的藥劑感受性,分析各族群間是否存在藥劑感受性的差異,並據以開發 N. dimidiatum 的半選擇性培養基,以利偵測該病原菌的殘存。結果發現相較於 2011、2012 年採集的莖潰瘍病菌族群,2020 年所採集的族群對於亞托敏、三氟敏、百克敏、腐絕、待克利、得克利等藥劑的感受性有顯著差異 (p < 0.05)。進一步分析發現 2020 年在臺灣不同縣市採集的菌株中,各縣市族群對於亞托敏、三氟敏、百克敏、腐絕、波爾多液、待克利及得克利的感受性存在顯著差異 (p < 0.05)。根據前述結果,以 Czapek’s medium 作為基礎培養基,修改碳、氮素源為 6% 可溶性澱粉與 0.2% 硝酸銨,並添加 0.7 ppm 的腐絕、25 ppm 的三氟敏、100 ppm 的鏈黴素與200 ppm 的新黴素作為紅龍果莖潰瘍病菌的半選擇性培養基,並命名為 NDCZ 培養基。以孢子發芽及田間組織分離方式測試 NDCZ 半選擇性培養基之偵測效率,在孢子發芽部份,於第三天時,其他培養基對照組已被非目標菌佔據,但 NDCZ 培養基尚未出現任何菌落。第四天開始,NDCZ 培養基上出現鵝黃色至白色細小菌落,並於第六至第八天開始轉為黑色菌落,且加入碘液可於菌落周圍形成透化圈,經光學顯微鏡檢查,確定為 N. dimidiatum。於田間組織分離部分,測試臺中市霧峰區及后里區採集之罹病葉狀莖進行分離,結果顯示在使用不同培養基分離的處理組之間,N. dimidiatum 的分離比率無明顯差距,但本半選擇性培養基配合表面消毒可顯著抑制其他非目標真菌,可成功偵測殘存的 N. dimidiatum。 |
資源連結: 前往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