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子是臺灣重要的經濟果樹之一,2020年外銷總量827公噸,以中國大陸為主(占74%),其次是香港、加拿大、新加坡、日本、馬來西亞。棗屬於熱帶水果,不耐低溫,貯藏於5℃以下,就容易出現寒害症狀,進而影響外銷市場的拓展。今年二月,高市府與農試所合作,從產地到上架全程透過冷鏈技術保鮮,將高雄的蜜棗運到法國超市販售,1公斤要價新台幣780元仍銷售一空。接著五月間,農業科技研究院與國立中興大學合作,協助執行農委會推動的冷鏈技術研發計畫,以新型冷凍貨櫃模擬海運新鮮蜜棗到日本,透過精準控制冷鏈保鮮,導入氣體調節技術,到貨果實外觀經低溫檢疫及航運後,可售率接近百分之百,較傳統冷凍貨櫃大幅降低果皮褐化程度,更符合日本對水果高品質的標準。由此預見,只要能有良好的採後處理與保鮮技術應用,臺灣棗的外銷產業就可以開拓新的契機。
棗子清爽甘甜又解膩,不僅口感好,營養價值更高,由於維生素C含量是蘋果的20倍,還有「維生素C果」的封號,可以幫助提升抵抗力。如果是外銷市場則必須以果皮厚、生理代謝緩慢、耐低溫和耐貯運的品種為佳,像是高雄12號、金桃和台農13號等。需要長期貯運的棗果實,最好以7-8分熟為佳,果皮顏色為濃綠或綠,果頂當未轉黃或微黃,果肩略帶皺摺或顏色略暗。若需低溫檢疫的棗果,則以7-7.5分熟為佳,以減少寒害發生。採摘棗的過程建議帶布質手套,以免指甲劃傷果皮,同時先利用剪刀小心剪採果梗上方與枝條交接處,保留果梗於果實上,然後再將果梗前端突起處剪除修短。雖然費時費工,但對維護外銷果品的品質卻是不可忽略的操作。而在田間果實採收後,最好利用有保護墊的塑膠籃或布製採果袋盛裝,以減少擦壓傷,並且置於陰涼處,以減少陽光照射累積田間熱。
在選別分級上,目前一般外銷會進行二次選別作業, 第一次在採收後選別(以外銷成熟度、病斑果、果梗留存果、擦壓傷果等為主),然後進行預冷,果溫降低後在包裝時再進行二次選別(以果實微小擦壓傷為主)。分級作業主要以果實重量為主,並沒有特殊外銷規格。如果要進一步延緩果實後熟與延長櫥架時間,可利用1-甲基環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降低蔬果對乙烯的敏感性。目前棗商業貯運過程,1-MCP主要用於外銷處理作業中,一般建議,果實採收後、預冷作業之前使用1-MCP處理,在高溫下處理1-MCP效果較為顯著。
接著是預冷,臺灣棗產期主要是在12月至隔年3月,1-2月冬季低溫時,上午採收的棗果實果溫約為18-23℃,用室內風冷預冷降溫即可有效移除田間熱;至於在12月上中旬或3月中下旬採收的果實,白天累積的田間熱可能使果溫接近30℃,因此建議採收後能迅速降溫,可採取二階段式預冷。棗果實目前主要是以室內風冷為主,執行時建議果籃排列鬆散,以確保果籃順暢通風,提升降溫效率。如果是在分級後利用壓差預冷,則建議以5-10℃冷藏庫內進行30-60分鐘的短時間預冷,將果心溫度降到15-18℃以下即可,然後馬上進行低溫包裝,完成後再以室內風冷的方式進行第二階段預冷作業。果實經低溫預冷後,機械性擦傷會比較明顯,選別也會更加容易,有效降低長期貯運的損耗。包裝材料則以紙箱為主,以內襯不織布或聚乙烯塑料袋(建議打微孔)為佳;包裝運輸過程,棗果實可利用舒果套、泡棉、托盤保護,同時紙箱的空間儘量填滿,減少搬運過程的搖晃產生擦壓傷,再以4-8℃冷藏庫暫存,避免乙烯污染。
最後是貯運與櫥架的階段,耐寒性較高的品種可利用2-4℃進行貯運,耐寒性較差的品種,則建議4-5℃進行貯運。目前長程貯運過程,貨櫃溫度多半設在2℃,若以2-4℃低溫貯運時,裝櫃前果實溫度就必須先預冷到設定的溫度。必須注意的是,棗果實在長期貯運過程中,2-3週後腐損率會顯著提升,且果實可能已受寒害但症狀未表現出來,因此產品到港時,仍需維持全程低溫冷藏(5-6℃),避免斷鏈回溫,並且建議販售時同樣要放置在低溫(5-10℃)櫥架,至於還未上架的果實則持續放置在低溫冷藏庫中,以延長販售時間。
臺灣棗品種多元,栽培技術優良,品質在國際市場極具競爭力,近年來攻下亞洲市場,去年更首度進軍歐洲市場。未來惟有透過果園、集貨場和貿易業者通力合作,並由學術單位建立棗果實採取後處理流程與冷鏈物流技術,期能提升棗果的到貨品質,持續拓展外銷市場的版圖。